“延安精神与新时代立德树人”分论坛成功举办

作者: 时间:2022-05-18

5月15日下午,“我们从延安走来——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术研讨会分论坛“延安精神与新时代立德树人”在线上成功举行。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孙英教授、大连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徐浩特教授分别主持了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的发言,校内外100余名专家学者及青年学生与会。

西安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亲霞教授首先发言,她以《全球化时代延安精神的世界意义》为题,开宗明义地指出延安精神对人类文明史、世界政党建设、世界政治文明史和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具有积极意义。她认为,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离不开延安精神的弘扬,传递延安精神在全球化时代有跨越国界的普遍意义。

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洪玲教授的报告题目为《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新时代育人价值》。她表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思想的重要文献,也是反映延安时期毛泽东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文献,重温其要义,从中学习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对于启迪和指引我们在新时代如何更好地秉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新理念,加强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崔艳红教授以《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莫斯科的红色历史记忆》为题,生动详实地再现了中共学员在莫斯科东方大学与莫斯科中山大学的艰辛求学历程以及中国共产党莫斯科党支部的红色记忆。她指出,莫斯科东方大学和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人员在土改、抗战时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祝和军副教授作了题为《唯物史观视域下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报告。首先,祝和军分别从历史感和主体性两方面对“变化”进行阐释。他指出,历史根植于变化,而变化体现了量变和质变,是从无到有的飞跃,且主体的能动性使得真正的历史感获得保证。随后,他对唯物史观的形成过程进行论述,并阐释了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对唯物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的体现。言事为一,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为“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言”,二者相互证成、彼此实现。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程春华副教授的报告以《爱国主义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题,阐释了爱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密不可分的逻辑关系。程春华以从民族到国家、从自在到自觉两个维度,论证了爱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辅相成,并揭示了爱国主义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价值和伦理价值。他还指出,要以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


在第二阶段发言中,西安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永虎教授的报告题目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的理论逻辑及其实践要求》,他从共同体的希腊语起源和马克思关于两种共同体的思想出发,论证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创新。他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政治认同和道路认同为根本着力点和出发点,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正确领导。

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郭小香副教授以《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人民性研究》为题,论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根本特质——人民性。她回顾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人民性的历史演进,并指出中国共产党坚持和推进执政理念人民性的重要意义:一是深化了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二是增强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政治合法性;三是有助于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牛牧辰的报告题目为《文化领导权的实质是意识形态领导权》。他着眼于延安时期毛泽东对于文艺建设的思考、对意识形态批判和叙事话语的重构进行分析,提出要从立场出发重构叙事的价值取向,以政治和社会需要重构文艺叙事的方向和内容,以意识形态的批判标准重构文艺叙事的评判标准。最后,分析了延安时期毛泽东文艺思想对于指导知识分子在意识形态建设中发挥作用,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当代价值。

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史絮以《做有延安精神特质的时代新人》为题,声情并茂地与听众探讨了延安精神对新时代青年的启示:其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新时代青年的重要航标;其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培育新时代青年坚持正确理论思想的重要方法;其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培育新时代青年责任担当的根本遵循;其四,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滋养新时代青年创新创业能力的精神动力。


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王艳荣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陕北公学新型高等教育的实践》为题,勾勒出马克思主义教育中国化在延安时期发展和初步定型的历史轨迹。陕北公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面向进步青年的社会性大学,揭开了新型高等教育的开端,并与革命现实紧密相连,从高等教育领域探索和解决革命领域的抗战人才培养难题。陕北公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成果,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创造的新型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载体。

最后,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祝和军对本次研讨会进行总结。他对本次研讨会因受疫情影响不得不延期线上举办表示歉意,并向发言嘉宾和与会学者表示衷心的感谢。祝和军表示,与会老师、学生围绕延安精神、立德树人、红色基因传承等主题的分享非常有建设性,富有真知灼见,此次会议不仅促进了高校之间的学术交流,实现了知识的共享,同时也加深了彼此间的友谊。


撰稿:唐圳宇

审核:韩强

邮箱:bwmy@bfsu.edu.cn  电话:010-88816864  邮政编码:100089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19号  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办公室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