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工党支部开展加强“两个共同体”教育活动

作者: 时间:2020-12-24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十章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第十七章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工党支部于12月18日围绕“培养什么、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开展集中理论学习和分享交流。学院11名教师党员参加了此次活动,本次活动由张曼老师主持。



刘菁老师认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对于民族、国家、社会都具有引领作用,在各族群众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对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

张曼老师认为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从萌芽、完善等发展至今进入全面实践阶段。另一方面,由于民族地区之间的地域发展差异性与文化多元性等客观因素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面临诸多现实问题。

王成诚老师指出,意识形态的形成是历史形成的一个过程。要把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确保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保障全体人民都有自己的权利,人民能够当家做主。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必须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加强民族领域基础理论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重视民族工作干部队伍建设。

祝和军老师就中华民族共同体如何从自发走向自觉作出观点分享。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在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来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当前我们说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社会主义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共赢、共享、共同发展,要保持好理论清醒,把握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定位和社会属性。

郭小香老师指出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世界共同体的形成是资本主义直接推动的结果。对高额利润的追求促使资产阶级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开拓市场、扩大生产规模和抢占原料产地,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打破了各个国家闭关锁国的状态。我们所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立足当今世界,对未来理想社会的展望与建构,是自由人联合体思想的当下实践,它既继承了自由人联合体思想的基本理论和原则,又对其进行了深化和发展。

宫玉选老师指出培养兼具中国情怀与全球视野的高素质涉外人才要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注重国际化视野的培养,更要充分了解自己本国的文化优势,知己知彼,找到共同语言,用国际语言讲中国故事。

最后,刘珊珊老师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两个方面分享了自己的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更要内部团结一致,凝聚力量,一心一意谋发展。第一,要坚持党的领导,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二,要把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确保各族人民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第三,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各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第四,要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旗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第五,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确保各族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地球是我们各国各民族人民共同的家园,生于斯、长于斯,世界各国人民都被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各国各民族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互相交流、互相学习,推动人类共同发展。

 

邮箱:bwmy@bfsu.edu.cn  电话:010-88816864  邮政编码:100089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19号  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办公室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