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网共同主办的“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017年马克思主义学科高端论坛”在我校图书馆五层报告厅举行。
本次论坛旨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就加强构建马克思主义的学科、学术、话语体系进行广泛研讨,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我校党委书记、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韩震,副校长袁军,中国社会科学网总编辑罗文东出席论坛并致辞。开幕式由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林建华主持。
韩震书记代表学校和协同创新中心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各位与会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取得丰硕成果。他表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不久,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召开关于“发展二十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高端学术论坛,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实际行动,也是北外马院与国内同行学习交流的平台和契机。
韩震指出,北京外国语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外国语高等学校,是一所从延安一路走过来的高校,她的血脉中流淌着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红色基因,承载着光荣的历史,赓续着厚重的积淀。学校始终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并将其纳入学校学科发展的大的布局和格局中,优先发展、重点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网采编中心主任李放、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程美东、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韩振峰分别主持上、下午的论坛。与会专家学者就十九大给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学术理论研究与思想阵地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和新任务、2017年国内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进展和新成果、2018年马克思主义学科发展的新趋势和新举措等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林建华、党总支书记祝和军、亚伟副教授、陈文力副教授、孙磊副教授、宫玉选副教授先后在论坛中做了主旨发言。
林建华在发言中指出,党的十九大使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学术建设迎来了新的春天,学习研究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使之“进教案、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则是重中之重。正确领会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点应在“四个结合”上下功夫,统一思想,明确方向,设计课题,凝聚力量,务求实效。
祝和军在发言中指出,社会主义既是一种制度安排,更是一种价值理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将社会制度与价值理想内在结合了起来,既通过开创性的人民实践实现了对“改旗易帜的邪路”和“封闭僵化的老路”的有效突围,也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上教条主义态度和经验主义态度的双向扬弃。
亚伟在发言中指出,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克服了西方现代化所展现出来的资本主义、工业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弊端,开创了扎根于中国实践的全新的现代化模式,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课题。
陈文力在发言中指出,当今世界迫切需要矫正经济全球化的方向,发展新型的经济全球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以中国智慧破解经济全球化难题,为引领新型经济全球化提供中国方案。
孙磊在发言中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源头活水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其既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又结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实践,并进行不断理论创新,使之不仅具有新时代的中国特色和国际视野,而且符合人类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期待。
宫玉选在发言中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矛盾反映在文化生活中就是:人民群众美好的文化需求结构与文化产业的实际供给结构的错位,即低层次庸俗文化产品或服务供给过剩,而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优质作品严重不足。对此可以用供给侧改革来推进文化自信和文化繁荣。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外国语大学)合作单位——中央编译局、国家图书馆、北京语言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及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20余所全国著名高校、科研院所的马克思主义科研和教学的专家学者70多人参加了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