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上午,北外马克思主义讲堂第十八期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西校区国内大厦举行。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马克思恩格斯文献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峰明应邀作题为“新质生产力:一种马克思的观点”的专题讲座。讲座由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韩强主持。

讲座伊始,王峰明从人类的劳动和物质生产活动两个视角出发,介绍了马克思对生产力的技术质态与社会质态两个考察维度。对于技术质态,他通过列举生产三要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的技术协同机制,系统阐释了生产的技术关系及其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对于社会质态,他重点分析了生产的权力分配关系及其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通过对比不同经济时期的权力关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悖论的根源,并展望了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力自由发展的前景。
接着,王峰明重点阐释了资本主义与生产力发展的悖论。他结合经济全球化背景,以“资本是一个双头婴儿”为喻,阐述资本追求抽象财富的无限性与追求使用价值的有限性的矛盾,指出资本主义虽在短期内推动了生产力发展,但其内在矛盾最终成为生产力持续发展的桎梏。结合工人失业潮现象,他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私有制性质对生产力发展的制约,强调社会主义制度能够实现生产目的与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与环境保护、物的发展与人的发展的三个“统一”,从而为生产力的自由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最后,王峰明指出,社会主义的优势在于其独特的制度和生产关系。在生产力质态的发展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竞争是长远的而非短期的。当前,我们面临的关键任务是坚定不移地巩固公有制,同时积极探索其实现的有效形式,这是重大的实践课题,而非单纯的理论探讨。正因如此,当前社会建设迫切需要大批深谙马克思主义理论、致力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优秀人才。

在交流环节中,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梁爽表示,王峰明教授将当今时代备受瞩目的新质生产力与马克思主义深邃的理论体系相联系,展示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敏锐嗅觉和对时代脉搏的深刻把握,为新质生产力问题的深入研究树立了坚实的学科范式。

讲座最后,韩强对王峰明教授带来的精彩讲座表示感谢。他指出,王峰明教授通过厘清生产力发展的技术质态与社会质态双重逻辑,为理解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一重大命题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同时对新质生产力的生成机制问题进行了全链条解读,为在座师生提供了深刻的理论启示和前瞻性思考,使人受益匪浅。

撰稿:俞子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