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院承办“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坛

作者: 时间:2021-11-14

1112日下午,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高层论坛之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马克思主义研究分论坛在北外国际大厦举行,该论坛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区域与全球发展》编辑部与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主办,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外国语大学)承办。会议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召开,20余名来自国内外的知名专家学者与会。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督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洪向华

围绕《双循环发展格局深化了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督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洪向华指出,双循环发展格局体现了对马克思经济思想的运用与发展,彰显了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深度思考。为了更好应对国际环境发生的复杂深刻变化和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出现的新情况新要求,我们要通过改善收入分配状况,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科技创新力等,不断提升国内循环的生产力和持续性。

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晖院长发言

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理论基础与实践逻辑》,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晖指出,中国同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美国之间的差距在不断缩小,充分表明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能力维护好自身的核心利益,比任何时期都更有能力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比历史上任何时期更有各种能力为世界做出重大贡献。

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要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春玺表示,新中国建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界上的两个奇迹,一个是经济快速发展,一个是社会长期稳定。当前,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在处理发展和安全的关系上面,要更多统筹发展和安全,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发展和安全的动态平衡,以全面的发展促进全面的安全。

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韩强院长发言

围绕《中国改革发展的国际话语构建》,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韩强提出,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拥有发展的权利,我们强调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新发展阶段,都体现了我们对发展目标的追求。在信息化时代,中国的改革发展成就和经验需要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接受,从而优化中国改革发展的外部环境。当前我们应注重改革发展的国际传播能力和话语权建设,进一步讲好中国改革发展的故事,传播好中国改革发展的声音,塑造好中国的国际形象。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张建刚研究员发言

围绕《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繁荣我国经济的路径研究》,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张建刚强调,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呈现出本地化、区域化、分散化的逆全球化趋势,我们要提高风险意识,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改变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要打造全价值链优势,向下扎到根,向上捅破天,在价值链的低端、中高端都要实现中国企业核心能力的超越,全面提升中国的核心竞争力。

围绕《“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国际经验及中国特色》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冯留建重点阐释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出的国内外背景,发达国家经济转型的国际经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中国特色等几个方面的问题,他认为“双循环模式”是未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学院讲师、博士陈慕薇

围绕《日本地方产业国际化过程中中小企业的转型和分流》,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学院讲师、博士陈慕薇提出,日本历史上也出现过日元骤然升值导致出口产业受创的情况。日本的中小企业所做的对策一是发掘本国国内其他地区的需求,二是通过新的信息技术拓展新的客户群体,三是追随产业链核心企业走出去。日本的做法可以借鉴。

北京外国语大学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牛华勇

围绕《双循环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北京外国语大学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牛华勇认为,当前,我国具有了全球最齐全的产业链体系和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是我们更好地开展双循环的前提和基础。我们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国内的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共同富裕改善收入分配状况,由此促进国内的大循环,并为更好地实现国际大循环提供全球治理方案,其价值正日益明显地显现出来。

《前线》杂志社社会编辑部副主任宋明晏,《中国经济时报》总编室主任段树军,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孙磊、陈永胜围绕上述主题进行了相关点评和论述,到场学者也进行了热烈的交流。


邮箱:bwmy@bfsu.edu.cn  电话:010-88816864  邮政编码:100089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19号  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办公室

手机版